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河下古镇简介

    信息发布者:卢超5020
    2016-12-12 20:06:50   转载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中原,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从扬州引长江水经高邮湖,在淮安区城北末口与淮河连接,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邗沟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这样,末口便成了南北经济、文化、交通的枢纽并日趋繁荣,以至后来发展成淮安重镇——河下镇。

        

    纵观两千多年的末口遗址,你会想到他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作出的贡献多么巨大。在河下古街上漫步,你会感受到这里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据《河下志》记载:当年河下镇有108条街巷、106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寺庙、44座桥梁,有名的古迹有状元楼、魁星楼、清真寺、吴承恩故居等。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

    河下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55名进士、一名状元、两名榜眼、一名探花,三鼎甲齐全。出举人100多人,博学鸿儒司5人。先后有人任过翰林、侍郎、尚书,还有人当过帝师。



    河下历代皆有名人:秦汉时有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人诗人赵嘏;宋代有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有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清代有朴学大师阎若璩、考据学者吴玉、名翰林程晋芳、温病医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长篇弹词《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围棋国手梁魏今、官居礼部尚书及都御史的道光皇帝御先生汪廷珍等。明初大学士邱浚途经河下时曾斌诗赞曰: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黄淮、江淮的水路交通,使淮安漕运咽喉,漕政通乎七省,商贾云集,成为重要的商业都会,位于城西北的河下,北据大河天险,西握运道要枢,是商旅必经的南北物资集散地。吴承恩在他的《秩兴》诗中写的日观千樯通贡篚,云旌双郭引清笳就是记的当年在运河边看到的繁荣景象。



    清初,河下最大的商业是盐业。苏北沿海所产之食盐统称淮盐,产量质量均为全国之冠。河下镇乃淮盐屯集之所,行销皖豫41州县。朝廷在河下镇特设淮盐运司的官衙,负责征收盐税。江西、福建、安徽、山西、陕西等省大批商人纷纷来淮经营盐业并在河下建立会馆。现在河下仍有这些会馆的遗迹。盐商大户程本殿曾利用运盐的回头船运回石板,铺设了河下镇的湖嘴街、花巷等九街两巷的青石板路面至今仍有保留,漕运和盐业以河下为集散地,客观上为河下造就了繁荣的机遇。

    漕运和盐业的兴旺,带来了民间造船业的发展。造船所需的物料来自全国各地,而许多零配件则由本地工匠制造。现在河下保留的打铜巷、钉铁巷、绳巷、竹巷等地名,皆与造船业有关。

    河下的特殊地理位置,还促进了商业的发达。淮盐运司官衙的设立,驻有大批理漕官吏,千万艘粮船盐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常在这里盘恒,这便极大地提高了对商品的需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当时,河下镇的商铺、旅店、茶馆、妓院、酒楼、戏院、书场林立,仕商云集,管弦盈耳,一派市不以夜息的繁荣景象。

    然而,到清代末期,由于盐纲改票,黄河改道,铁路兴办,海运开通,继而漕运裁撤,盐业始衰,加之朝廷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河下镇日渐衰颓。观河下古今盛衰,令人颇生沧桑之感!

    河下是苏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之一,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其中清代的建筑占70%,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持完好。具有代表性的街、巷、桥有: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罗家桥等。

    古镇河下还有一批保存较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名人故居和传统民居及会馆,如裴荫森故居、汪廷珍故居、吴鞠通故居、夏日瑚宅等。目前,地方政府正加大投入开发该镇的旅游资源。


       地址:淮安区河下古镇,电话:0517—83326820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